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答好自立自强新考卷

——习近平总书记十年三赴光谷与新时代十年光谷蝶变


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创建于1988年,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第一台10万瓦工业光纤激光器。35年来,这束“光”应科技革命浪潮而生,承国家重大战略而进,在自主创新中主动求变,接续打造科学之城、追光之城、向往之城。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3年、2018年和2022年三次考察光谷,充分肯定光谷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光谷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一是创新引领走在前列。10年间,全区创新能力逐步跻身全国高新区前四,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9.5%,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从17家增至76家,国家级孵化器从9个增至28个,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从96人增至452人,高企数量从670家增至5249家,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激活。二是经济发展站稳排头。10年来,全区综合实力逐年攀升,光缆产量增长6.5倍,巩固全球第一的优势;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668亿元增至3158亿元;企业从1.7万家增至12.7万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9.6亿元增至190亿元。自2018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500亿元、2000亿元、2500亿元大关,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领先地位不断巩固。三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0年来光谷南拓东进,一改“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城郊印象,以高新大道、光谷生态大走廊为“黄金十字轴”的城市主框架逐步形成,星河广场、马蹄莲等新地标陆续建成,常住人口从不到40万增至近120万。四是改革开放破冰前行。10年间,全国首个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2015年)、“四办改革”(2017年)、人才“注册制”“积分制”(2021年)等一大批重大改革在光谷落地实施。10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2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556亿元增至1799亿元,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一、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在光谷聚集了4名诺奖得主、74名中外院士、68名国家级重点联系专家,最近5年累计吸引56万大学生就业创业,35岁以下常住人口超过70%。依托创新资源优势,光谷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建成投运,以“五大湖北实验室、五大科学装置、五大国家创新中心、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初步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完善。坚持“摒弃幻想靠自己”,持续投入真金白银,在集成电路、激光、新型显示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涌现出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款2K高频PWM柔性屏、全球首颗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等一批“光谷原创”、在全国乃至全球“并跑”“领跑”的创新成果。

二、突破性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主导,新经济、新消费两大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明显,光通信、激光、存储芯片等部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已达到世界前列,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知名品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位列全国三大激光设备生产基地之一。统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编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动方案》《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项政策》,打造以企业为主体、跨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已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领域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推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三期扩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两基地一中心”、长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1900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顶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标识解析量分别超95亿个、104亿次,“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武汉)在全国率先上线。

三、全面加快武汉新城建设。聚焦“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功能定位,锚定“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三大目标,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策源能力提升、产业能级提升等十大行动,高标准启动建设武汉新城。谋划推进项目230余个,总投资超过4500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312亿元。参加武汉市“携手大湾区、共构新格局”招商引资暨武汉新城推介活动,深度“牵手”大湾区,海伦司全国管理运营总部项目、十沣科技武汉研发中心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户,总额约200亿元。区域协同合作持续深入,光谷青桐汇走进“光谷第九园”,共享高质量创新创业经验模式。鄂州等7市在光谷布局离岸创新中心,加快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周边”的发展格局。

四、高标准推进人才先行示范区。国内首创以“注册制”“积分制”为代表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建立人才综合量化测评模型,以分值作为评价人才、匹配政策的主要依据,2022年人才政策申报3700余人次,同比增长153%,申报周期缩短至原来的四分之一。设立“光谷招贤榜”,76家单位发布38个年薪百万以上岗位,13名人才揭榜入选“3551领军人才”,赋予湖北实验室等62家创新平台人才举荐权,累计举荐各类人才83名。2021年升级设立10亿元规模的合伙人引导基金,首创“人才返投”加成认定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和引进人才企业,目前已决策设立6只子基金,总规模35.47亿,已投资6家本地企业,投资引进1家外地企业。设立天使投资人培育专项资金,鼓励天使投资人参与对光谷人才企业投资,受到全国天使投资人广泛关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