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考察中国光谷,勉励“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光谷牢记嘱托,大力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坚,研发和转化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全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了“光谷经验”。
中国光谷紧紧围绕武汉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教人才、新兴产业两大优势,丰富创新政策供给,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
35 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坚持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以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成为辐射中部地区的创新高地、产业引擎、人才集聚地、发展增长极,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武汉东湖高新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2年底,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营收突破 5000亿元,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连续 5 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 4,成为中部地区影响力最大、创新能力最强、人才集聚效应最显著的生命健康产业聚集区。
围绕主导产业布局5家湖北实验室、5个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创新中心、17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相继突破236层三维闪存芯片、IC光刻机机械设计系统、首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国内首款1.6Tbit/s硅光互连芯片、国际首款育种算法工具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突出,累计培育出17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占湖北省的22%、武汉市的65%;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湖北省的22%、武汉市的48%,总数排名全国十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第4。
创新创业人才密集,持续优化“3551 光谷人才计划”, 设立 10亿元光谷合伙人引导基金,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动态注册制和积分制,构建起“生态协同”的人才发展格局, 累计集聚 4名诺奖得主、74 名中外院士、96 名国家级专家、 3447 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创新资本要素密集,设立光谷产业发展基金、光谷创投引导基金、光谷天使合伙 人基金 3支政府引导基金,参与设立基金 51 支,基金实缴 总规模达 1630亿元。近三年 480 余家光谷企业获得股权融 资超 750 次,融资总金额超660 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中国光谷,三次都强调科技创新,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中国光谷靠创新起家、靠创新立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核心技术的接续突破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技术上的率先突破和长期领跑是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能够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突破核心技术是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塑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从源头出发、从底层入手,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技术的前沿性、引领性,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把产业链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牢发展和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光谷准确把握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趋势,从2G到5G,从传统光存储到存储芯片,从平面屏到柔性屏,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在每一个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重要关口,紧紧抓住变革机遇,跟上了时代步伐,从而获得了更多政策、资金等资源集聚,光电子信息产业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有着稍纵即逝的窗口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一处受制,处处被动,但一旦抓住了机遇、站上了风口,就能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必须主动抢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机遇,超前谋划、前瞻布局技术攻关项目,做敢于跳起摘桃、抢抓机遇的创新者,做能够抓住机遇、思想有充分准备的创业者,才能赢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光谷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发挥好政府在产业培育和技术攻关中的把舵定向、统筹引导、服务支撑作用。一是当好产业发展的专业研究者,中国光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干部全员聘任制,着力培育一批懂产业、懂技术、懂市场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观大局、谋大势,抓经济、抓产业的专业水平。二是当好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者,中国光谷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高效组织政产学研联盟,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产业资本、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力量积极参与技术攻关,汇聚了强大产业发展合力。三是当好产业发展的深度参与者,通过规划重大产业方向、设立重大产业基金、建设产业基地,中国光谷以政府有形之手补位到位弥补市场无形之手的失灵失位,突破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等困难,解决了市场资本和民营企业不愿做、不敢做、做不了的难题。
实践证明,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统筹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不断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中国光谷充分发挥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科技、人才、区位等优势,走出了一条“追光逐芯”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技术攻关聚焦重点、饱和攻击,跨越周期、久久为“攻”,坚定不移沿着光电子信息核心技术这一条主线把特色做特、把亮点做亮、把优势做优,积年累月构建了足够宽、足够深的技术护城河,形成了具有光谷特色的产业集群赛道。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高科技领域都要去发展,选择技术攻关方向需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基于创新资源禀赋、聚焦地方优势产业,集结重兵、投入重金,持续巩固提升重点领域的技术优势。产业培育和技术攻关不是百米赛跑,而是接力赛、马拉松,开展技术攻关不能兴起而动、兴尽而去,不能盲目跟风、左顾右盼,必须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推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制度创新是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中国光谷把改革创新作为高新区建设的应有之义,持续探索主体培育、成果转化、要素支撑等领域创新,为技术攻关解难点、通堵点、破卡点、树亮点,推动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益”的技术攻关模式。例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国光谷在国内较早出台“黄金十条”,率先探索将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到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
实践证明,技术攻关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要依靠制度创新打造了热带雨林式的技术攻关生态,全面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参与技术攻关,在人才“引、育、服、用”,资本“融、投、管、退”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让创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让金融资本与科技企业共成长同发展。